当前位置:化工仪器网-恒温/加热/干燥网首页-技术文章列表-塑料制品中灰分含量测定的多种方法详解

塑料制品中灰分含量测定的多种方法详解

2025年02月01日 22:00 来源:河南奥菲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灰分,这一在热分解或燃烧过程中残留下来的非有机物质,以其质量或体积百分比的形式存在。它主要由矿物质、氧化物以及金属氧化物等成分构成,可能源自原料本身,也可能是在加工过程中被引入的。在材料科学领域,总灰分含量被视为控制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事实上,多项产品标准都明确规定了灰分含量的上限,例如《埋地用聚乙烯(PE)结构壁管道系统第2部分: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GB/T 1942-2017)就明确要求,在850℃±50℃的试验条件下,管材及管件的灰分含量不得超过3%。因此,灰分含量的精确测定,成为了检验产品是否达标的重要环节。

测定灰分的方法与原理

在塑料制品中,灰分的测定是一个关键环节。通常,存在三种基本的测定方法:

方法A:直接煅烧法。此方法涉及燃烧有机物,并在高温环境下煅烧残留物,直至其达到恒重状态。

方法B:燃烧后硫酸处理法。在有机物燃烧后,利用浓硫酸对无机残留物进行处理,将其转化为硫酸盐。随后,在高温环境下再次煅烧残留物,直至其恒重。

方法C:燃烧前硫酸处理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有机物与浓硫酸共同加热至冒烟,之后有机物进行燃烧。最后,同样在高温环境下煅烧残留物直至恒重。需注意,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含有挥发性金属卤化物的有机物,但不适用于含硅或含氟聚合物的有机物。

试验准备

在进行灰分测定前,务必准备好所需的试验仪器,如坩埚、加热源(如本生灯或马弗炉)、天平、称量瓶、干燥器及高效干燥剂等,并确保它们的性能特征能满足试验要求。同时,根据待测样品的预计灰分含量,准备好足够量的试样,以确保能够产生足够量的灰分供试验使用。对于灰分量较少的塑料产品,可能需要增加试样量以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

试验过程

方法A(直接煅烧法)

首先,将坩埚置于马弗炉内,在设定的试验温度下加热至恒重,随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并在分析天平上进行精确称重。

接着,将预干燥或已知挥发物含量的试样放入称量瓶中称量。若坩埚容量足够,可直接在坩埚内称量试样。对于体积较大的样品,需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称量要求。

将称量好的试样按照要求放入坩埚中,在本生灯或其他合适的加热源上缓慢加热,使试样逐渐燃烧。在冷却后加入剩余试样,并重复此操作直至所有试样烧尽。

将烧尽的坩埚放入已预热至规定温度的马弗炉中煅烧30分钟,然后再次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并在分析天平上称重并记录结果。如此反复煅烧,直至相继两次称量结果之差不超过5毫克,即达到恒重状态。

方法B(燃烧后用硫酸处理再煅烧)

同样首先按照方法A的步骤和进行操作。

冷却后,用合适容量的移液管逐滴加入硫酸溶液,确保残留物被润湿,并加热至不冒烟为止。在此过程中应避免剧烈沸腾以防灰分损失。

若冷却后仍有微量含碳物质,则加入1~5滴溶液,继续加热至不冒白烟为止。随后再次冷却,并加入约5滴浓硫酸,同样加热至不冒白烟且过程中注意避免剧烈沸腾或大量冒烟导致的灰分损失。

冷却后,加入1g~2g无水碳酸铵,并加热至不再冒白烟为止。在此过程中应格外小心以防灰分损失。最后将处理好的坩埚放入预热好的马弗炉中,按照方法A的步骤进行后续操作。

方法C(燃烧前用硫酸处理后煅烧)

首先,遵循方法A的步骤进行预处理。
将试样放入坩埚中,通过移液管加入适量的浓硫酸,确保材料被润湿。

随后,用表面皿盖住坩埚,在本生灯上以小火直接加热,促使有机物分解。在此过程中,需细心调节表面皿,以便让酸烟能够顺畅逸出,同时要确保含灰分物质不会损失。

若试样出现失去含灰分物质的迹象,可将坩埚置于耐热材料制成的孔板上,以小火加热,使试样仅冒烟而不燃烧。

若最初加入的试样量不足以产生足够的灰分,可在坩埚冷却后再次加入部分试样,并重复上述加热过程,直至所有试样均烧尽。在移去表面皿时,需确认无固体颗粒粘附其上。

若硫酸有蔓延至坩埚口的倾向,或因反应剧烈而存在试样损失的风险,则可用浓乙酸与浓硫酸的混酸替代浓硫酸。但需注意,使用混酸前应征得相关方面同意,并在试验报告中做出相应注明。

完成上述步骤后,再按照方法B的步骤和进行后续操作,以完成整个试验过程。

注意事项

在燃烧过程中,若试样无法一次性燃烧,需在称量瓶中逐次称取适量试样,并分次加入坩埚进行连续燃烧,直至所有试样均烧尽。

选择煅烧温度和硫酸化处理方法时,应依据塑料的性质及其可能含有的添加剂进行综合考量。在确定试验条件时,推荐选择能在3小时内达到恒重的条件,以确保试验的高效进行。

实际检测时,需参照各种材料的相关标准或检测结果,以确定所需的试验次数,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